4月7日,在赛文交通网主办的公路交通安全治理与设施精细化探索线上研讨会上,海信网络科技智慧交通事业本部高级专家韩锋发表《科技赋能、协同共治 农村交通安全综合治理实践》主题演讲,分享了海信在农村交通安全治理领域的实践经验。

据韩锋介绍,海信秉承科技赋能、综合治理理念,着力打造农村交通安全治理共同体,形成了体系化的农村交通安全综合治理一体化解决方案。该方案基于多源数据采集汇聚,进行大数据分析研判、安全风险实时预警、执法人员合理调派、监督考核评价等,实现对“人车路企”等交通要素的实时动态管控,引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提档升级。

农村安全管理存在“两差四难”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一直是交通管理的主战场,也是各界关注的痛点、难点。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上升11.5%,占公路死亡比重上升10.5个百分点;“十三五”末农村公路每百公里交通事故率为1.47,比“十二五”末增长31%。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和道路里程的增长,农村交通安全形势将更加严峻,交通安全治理刻不容缓。

加强农村交通治理,根本在于找准、找清农村道路交通“久病难愈”的病症所在。韩锋认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两差四难”,所谓“两差”即基础条件差、安全意识差,意指农村道路标志标线不足、视频监控及信号设施不足,低速货车载人、人货混装、客车超员和不戴头盔等现象普遍,这也是农村交通治理中最难解决的“痼疾”。而所谓“四难”也就是隐患难归集、整治难协同、工作难监管、警力难覆盖。

厘清“两差四难”,也就找到了治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抓手。韩锋介绍道,为推进农村道路交通提档升级,部局省厅多次召开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专项会议,提出了深化警保合作、推进“两站两员” 建设,推动“千灯万带”示范工程等要求。但在具体实践中,隐患难感知、机制难落地成为阻碍工作推进的“拦路虎、绊脚石”。

治理农村交通安全隐患,海信“亮剑”

提升交通隐患感知能力、保障机制落地落实,海信“对症下药”打造了业内首个体系化的农村交通安全综合治理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加强感知层建设、网络建设与机制保障能力建设,并尽量复用已有基础减少投资,海信打造以智能警示桩、激光透窗、信号机为感知层,以大数据为底座,以情报研判引擎、任务驱动引擎、监督考核引擎为驱动,以镇政府、派出所、区县交安办、村委、交警中队、劝导员为应用层的农村交通安全治理共同体。


在提升交通隐患感知能力方面,据韩锋介绍,“情报研判引擎可以精准地研判出实时处置、劝导宣传、隐患整改、预警提示、监督监督等5大类安全风险预警。”同时,依托激光透窗、智能警示柱、信号机等交通态势感知手段,可以实现对违规载人、面包车超员、不戴头盔、违法未处理等问题的智能感知。就拿激光透窗来说,通过布设在检查站上游、学校周边、客运集散地周边的激光透窗抓拍,可以精准查缉小客车超员现象;还有智能警示桩可以提醒过往行人车辆,识别三轮车违法载人、电动车不戴头盔等常见乱象。

基于感知层识别出的交通隐患,交警往往需要通过定期宣传、上门劝导等方式对群众进行宣导。但农村警力资源有限,且缺乏与区县交安办、村委等非常设机构的联动,管理缺乏抓手、效率往往不高。为了提升执法管控效率,海信通过大数据赋能,以“两站两员”警力资源为核心,联合村镇及派出所共同建立“一预警三响应”机制,将预警信息按照分工同时推送至村委会、镇政府、派出所分别进行处置反馈,并由派出所进行监督闭环管理。

同时,在系统中还建立了“区、镇、村”三级考核评价体系,对镇政府、村委会及各级路长、劝导员进行考核,自动生成考核结果,对各类人员走访、劝导、处置反馈等工作进行客观评价,确保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实体化运作、常态化运转。“比方说,若村镇区路长对当地路面破损等隐患信息处置不及时,派出所可通过考核其工作督办路长及时整改,”韩锋介绍道,这样一来信息流转更顺畅、处置更及时,两站两员、路长制机制落地更见成效。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与道路里程的增长,农村道路交通情况将更加复杂,治理工作难度大、任务重。下一步,海信将着力于打通复用农交安APP通道,实现信息畅通畅达,深化专用感知层设备研发,推动机制保障引擎的标准化与开放性,为农村交通安全治理工作提供更卓有成效的治理方案,把稳、把紧农村交通安全的“方向盘”,提升农村地区交通管理与出行体验。